客服热线:13320019828

周福霖--“超级工程”幕后的抗震专家

2019-12-10 14:15:23 来源:抗震支架网
核心摘要:周福霖--“超级工程”幕后的抗震专家
周福霖--“超级工程”幕后的抗震专家

超过2000万人次经港珠澳大桥往来粤港澳三地,

这座“一国两制”框架下

粤港澳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跨境基础设施

正在三地居民的工作、生活中

发挥越来越重要的通道与纽带作用。

港珠澳大桥

是各领域专家克服了众多世界级难题,

集成世界上最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经验,

而成就的大国工程。

这无数幕后英雄中,

就有毕生致力于“抗震”研究的

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福霖。


周福霖(右)在港珠澳大桥施工现场

由周福霖院士领衔的港珠澳大桥技术团队担纲了港珠澳大桥全部桥梁部分的抗震、隔震与减震设计。采用了减隔震措施后,大桥的抗震性能从抗震烈度7度跃升至9度。这是首次在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的建设中应用减隔震技术,为我国大型跨海桥梁采用减隔震技术提供范例。

除了参与港珠澳大桥这个有着国家战略意义的重大工程,周福霖还参与设计了广州塔“小蛮腰”、昆明和北京新机场等建筑。如何减轻地震带来的破坏,周福霖院士为此奋斗了半个世纪。

周福霖

周福霖,1939年出生,广东潮阳人,工程结构与工程抗震减灾专家。现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大学工程抗震中心主任,曾兼任联合国工发组织(UNIDO)隔震技术顾问、国际隔震减震与控制学会(ASSISi)主席。他被誉为中国抗震的权威,现代“张衡”,一生宏愿为抗震。


考察唐山 立下抗震宏愿

· "去唐山大地震考察,是我人生的转折点。"说起做抗震研究的缘起,周福霖讲述了其在1976年的经历。

那年的7月28日凌晨,唐山发生毁灭性地震,整个城市几乎被夷为平地。周福霖作为机械工业部设计院的代表,接到命令赶赴灾区考察。在灾区的三个月时间里,他目睹空前惨烈的地震灾害,在废墟和尸体间穿行,为所有倒塌房屋做记录。

有一次他爬到一栋残缺的楼房上面,突然发生余震。危急中周福霖紧抱着根柱子,才得以避险。废墟、失去亲人的幸存者、面对天灾的无力感,这一切都让周福霖深感震撼。他暗下决心,一定要解决地震中房屋倒塌的问题,让每一栋房屋都是“不倒屋”。

在考察中,他注意到在震后的一片废墟中有两幢4层高的砖结构房屋没有倒塌,而是沿着房屋底部的油毡防潮层滑动了40多厘米,挽救了数百人的生命。这启发了周福霖,“如果能建造这样在地面上可以滑动的房子,就能确保在地震时免受灾难性的破坏了。” 从唐山回来后,使命感让周福霖决心改变自己的研究方向,全力研究房屋隔震减震技术。

提出“消能减震” 归来报国

· 他始终记得在唐山时对灾民的承诺,“我一定要做一个中国的工程,要解决中国地震中的房屋倒塌问题。”自此之后的四十余年,给老百姓筑起“安全岛”成为周福霖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

1977年,在全国抗震工作会议上,周福霖根据唐山大地震的考察体会和自己的研究,结合国外的研究趋势,提出了"结构消能减震"的理论和技术,这在我国是较早的。这个抗震新理念受到了技术和传统思想观念的挑战。因为使用隔震技术的房屋每平方米成本会上升200元左右,设计施工难度也会增高。周福霖并没有气馁,他查阅了很多资料,做公式演算,拾起英文的学习,了解国外的相关研究。

1979年,周福霖决定参加机械部人员出国留学选拔考试,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国家公派出国留学。经过一年的培训学习,1981年,他选择到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学习, 利用该校的模拟地震振动台等先进的实验设备,进行工程结构抗震和隔震减震研究。

研究生学习结束后,周福霖面临新的抉择——回国还是留在加拿大。那时国内的一些设备仪器尚不完善,实验所需的振动台等仪器还比较缺乏,而国外的生活条件比国内的要好许多,国内最缺乏的东西往往是国外最便宜的。但是,面对国外优越的生活条件,周福霖并没有过多的留恋,他要回国将自己曾经的想法付诸实践。"我当时老是想起我在唐山地震的经历,想起自己许下的诺言。我问自己,我要对谁做贡献?我必须要对中国人做贡献!"就这样,在国家最需要人才的时候,周福霖带着整整13箱书本和资料,毅然回到祖国,将自己所学毫无保留地洒在了他所热爱的这片土地上。

心系灾民 建首栋隔震住宅

· “我想集中精力做研究,去一个能把之前的研究落地实践的地方。”因此,高校是周福霖的首选。

1984年,周福霖回到阔别多年的祖国,在中国机械工业部第四设计研究院担任设计院副总工程师,主管全院土建设计与研究工作。两年后,选择到广州参加广州城市建设学院的筹建工作,担任土木系主任、学院副院长,他一面承担教学任务,一面坚持做学术研究,探索创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工程结构抗震新技术。

1993年,周福霖在汕头建成我国首栋“橡胶支座多层隔震住宅”,对比传统房屋,将地震反应降低至1/4~1/8,大幅提高房屋安全性,被联合国工发组织评价为“世界隔震技术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这栋住宅建成的第二年,台湾海峡就发生地震,汕头受到影响,但我们考察发现,这栋隔震住宅的人在地震发生时几乎没有感觉,而其他未采用隔震技术的住宅,则晃动得很强烈。”周福霖的隔震理念首次在中国的大地上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

为进一步研究和推广隔震技术,1994年,周福霖倡导在华南建设学院(西院)建立以隔震消能与减震控制为主要研究方向的工程抗震研究中心,2000年合并组建广州大学后,该中心改名为广州大学工程抗震研究中心。10多年来他亲自担任中心主任,为抗震中心的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带领抗震中心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2008年汶川发生地震,69岁的周福霖心系灾民,仍亲赴灾区进行考察和援建,看到眼前房屋倒塌,仿佛唐山的那一幕在汶川重现了。“地震中90%的死亡是因为房屋倒塌造成的,我们保护的不只是一个人,而是千千万万的人。”周福霖一直希望能够达到一个目标,那就是让中国成为在地震时最安全的国家,为千万人构建安全屋。在援建过程中,周福霖将隔震技术应用到了芦山县人民医院的门诊大楼中。当芦山地震来临时,这座采用了隔震技术的大楼经受住了考验没有倒塌,后来被称为“楼坚强”,而另外两栋因为条件有限没能采用隔震技术的大楼则受损严重。这一强烈的对比让周福霖甚是欣慰,他感觉自己当初的愿望正逐渐在实现,同时也渴望将这个技术得到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让中国成为地震时最安全的国家

·"隔震工作不是我们这一代人就能够完成的,但我一定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周福霖深感任务的艰巨,带领着团队开展了系列的工作。

在他的推广下,现在国内采用隔震技术的房屋已接近12000栋。去年,周福霖团队起草了《建筑隔震设计规范》推广应用隔震技术,希望中国成为地震时最安全的国家。目前该规范已经报批,预计于今年出台。现在周福霖的团队里有不少年轻人,在他的影响下,也慢慢变成了发展隔震减震技术的主力军。

今年,周福霖已经整整80岁,诚如他所言,“一个人一辈子只要做好一件事就足够了。十三亿人,如果每个人都做好一件事,就可以做好十三亿件事。”而他,把一生都奉献给了抗震事业,只为实现当初立下的宏愿,给千万人筑起“不倒屋”,要让中国成为地震时最安全的国家。即使如今到了耄耋之年,周福霖依然奋斗不止,他正在忙着筹建广州大学抗震研究中心新实验室,预计今年下半年实验室将在大学城落成启用。周福霖透露,届时将建成一个三连台的巨型震动试验台,通过实验室进一步研究相关抗震难题,将带动中国的抗震技术走在世界前沿。


下一篇:

招标公告:南京市开发区卧龙溪岸安置房建设项目抗震支架采购

上一篇:

未按规定设置抗震支架是否要负刑事责任?